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在“三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经院党委研究决定,在全院实行教师联系学生班级制度(以下简称联系班级制度)。
一、指导思想
1.实行联系班级制度,就是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务实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增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实效性。
2.实行联系班级制度,就是要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宗旨,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业指导、思想引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3.实行联系班级制度,就是要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和谐的环境。
二、人员范围
联系班级的人员为全院所有专任教师。为保证工作连续性和工作效果,无特殊原因,中途不得更换班级联系人。
三、工作职责
1.班级联系人要及时向学生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
2.班级联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3.班级联系人要本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主动参加所联系班级学生组织的班会、座谈会或党团组织生活会等各类活动。
4.班级联系人要协助辅导员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班会、团组织生活会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5.班级联系人要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信息反馈工作。努力贴近学生,了解所联系班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家庭情况、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以及班风学风情况,配合辅导员及时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
6.班级联系人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主动与分管学生的副主任、辅导员联系,通报情况,共同分析学生的实际困难,对新生、毕业生、经济困难学生和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个别辅导;及时把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并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为学生排忧解难。
7.班级联系人要协助辅导员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对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就业、毕业实习、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指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核心竞争能力。
8.班级联系人要将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认真地记录到《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上。
四、工作目标
1.了解班级专业的背景和发展前景,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
2.根据专业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业上的指导。
3.对每位同学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就业加以指导。
4.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生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5.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或参与一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6.每周至少一次与辅导员交流班级情况,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7.每月参加一次系学生工作例会。
8.每两周至少一次深入学生宿舍。
9.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班委会或团支部会议。
10.及时掌握和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学期内至少与联系班级50%以上学生谈一次心。
五、配备办法
人事处将全院专任教师统一分配到各系(原则上本系教师担任本系班级联系人),各系确定专任教师担任学生班级联系人名单,班级联系人填写《教师联系学生班级登记表》后由各系审核、汇总,统一上报院院人事处、学工处各一份。
六、管理办法
1.班级联系人在工作上接受所在系的领导,按照学生工作处及各系的统一部署,协助所联系班级的辅导员积极开展工作。
2.各系要积极主动地与班级联系人沟通情况,促进辅导员与班级联系人的沟通,多渠道了解学生的信息和思想动态。
3.各系要及时了解、掌握班级联系人的工作情况,支持和配合联系人开展工作,为联系人的工作提供必要支持和相应帮助。
4.各系要经常督促各班级党、团组织、班委会以及学生干部,以适当的方式向班级联系人汇报工作,征求联系人对班级党、团组织和班委会工作的指导意见。
5.各系对班级联系人在班级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典型性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要定期召开辅导员、班级联系人工作会议,沟通情况,交流工作,取长补短。
七、考核办法
1.考核工作由学院人事处、学工处统一部署,各系具体负责考核工作的实施。
2.教师联系班级岗位考核要坚持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按照工作要求进行综合考评,考评总分为100分,其中学生评价(20%)、量化考核(80%)。各系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明确给出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填在教师联系学生班级工作考核表中,汇总后报人事处。
3.考核成绩要明确具体分值(考核成绩80分为合格),与专任教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量津贴挂钩。
八、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
附表1:教师联系学生班级登记表
2:学生对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测评表
3:教师联系班级工作量化考评表 (系用表)
4:教师联系学生班级工作考核表
附表1:
教师联系学生班级登记表
姓名
|
| 性别
|
| 出身年月
|
|
政治面貌
|
| 所在部门
|
| 职称(职务)
|
|
参加工作时间
|
| 学历
|
| 学位
|
|
联系单位
| (系)专业班
| 班级人数
|
|
办公电话
|
| 电子邮箱
|
|
手机
|
|
联系班级所属系意 见
| 系盖章:
年月日
|
学校
意见
| 学校盖章:
年月日
日
|
| | | | | | | | | | | | | |
注:本表一式两份,由个人填写,各系汇总、审核后交人事处、学工处,同时发电子版。
表2:学生对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测评表
教师姓名:
评分项目
(满分100分)
| 评分标准
|
好
| 较好
| 一般
| 不合格
|
10
| 8-9
| 6-7
| 0-5
|
你是否知道联系教师联系方式,遇到问题能否及时联系到导师,联系教师是否记得你的姓名等基本信息
|
|
|
|
|
联系教师对你或他人在学业、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
|
|
|
|
|
联系教师对你或他人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方向的指导
|
|
|
|
|
联系教师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情况
|
|
|
|
|
联系教师组织或参与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情况
|
|
|
|
|
联系教师对班级思想状况的关注情况
|
|
|
|
|
联系教师深入宿舍情况
|
|
|
|
|
联系教师召开主题班会、班委会或团支部会议,指导班级开展学风、班风建设情况
|
|
|
|
|
联系教师是否就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问题与你有过深度谈话
|
|
|
|
|
你对联系教师的整体印象
|
|
|
|
|
合计
|
|
备注
(你对被测评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
注:请在相应栏目中打分,并给出实际总得分。填表日期:年月日
表3:教师联系班级工作量化考评表 (系用表)
教师姓名:
考核项目
| 考核依据
| 考核分值
| 考核成绩
|
了解学生基本信息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详细记录班级学生、干部基本信息,未记录不得分。
| 10
|
|
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未记录不得分
| 5
|
|
对每位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对班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未记录不得分,具体减分:20/班级人数*未指导人数
| 20
|
|
每学期至少一次组织学生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组织学生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未记录不得分
| 5
|
|
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或参与一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组织或参与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未记录不得分
| 5
|
|
每周至少一次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班级情况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班级情况,每少一次减1分,减完为止
| 10
|
|
每月参加一次系学生工作例会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参加例会情况,每少一次减1分,减完为止
| 5
|
|
每两周至少一次深入学生宿舍情况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深入宿舍情况,每少一次减1分,减完为止
| 10
|
|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班委会或团支部会议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召开主题班会、班委会或团支部会议情况,每少一次减1分,减完为止
| 5
|
|
学期内至少与班级50%以上学生谈一次心
| 教师联系班级工作手册中记录与班级50%以上学生谈心情况,每少一次减1分,减完为止,具体减分:25/班级人数50%*未谈人数
| 25
|
|
合计
|
|
表4:
教师联系学生班级工作考核表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
政治面貌
|
| 所在部门
|
|
学历
|
| 学位
|
| 职称(职务)
|
|
联系单位
| (系)专业班
| 班级人数
|
|
联系学生班级工作总结
本人签字:
年月日
|
联系班级所属系
考核结果
| 系盖章:
年月日
|
学校
意见
| 学校盖章:
年月日
|
| | | | | | | | | | | | | |